法事――常識與非常識 – 戒名

戒名 塔婆 供養

<戒名>

在這裏,讓我們來探討葬儀中被認為不可或缺的「戒名」、「引導」的真正意義,並探索葬儀的正確做法。


戒名的本義是生前的修行名字
日蓮大聖人的時代沒有「死後戒名」
 所謂的戒名,原本是僧侶出家得度時由師授與的「修行名字」,用來表示發誓嚴守戒律。「戒名」也稱作「法名」。今天所見的「◯◯◯信士」之類,死後才冠上的「死後戒名」,在日蓮大聖人的時代是不存在的。

 「死後戒名」的使用,據說是在江戶時代「寺請制度」 實施後才開始的。在江戶幕府的宗教政策之下,一般平民必須依賴寺院的住持來證明自己不是基督教徒,而得賜「死後戒名」更是不可欠缺。這種掌管檀家的制度,讓「死後戒名」一舉成為普遍的社會習俗。之後,能否得到堂皇出色的戒名,成了評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基準。僧侶將戒名攬為牟利的「商品」,以供養的金額來決定戒名的「等級」。當今社會「歧視性戒名」的問題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。由此可見,戒名有違佛教本來的平等、一視同仁的精神,它甚至可說是造就日本易於歧視的風氣的溫床。

 此外,戒名不論多麼響亮,也並不確保一個人必定成佛。何況,日蓮正宗宗門已背棄了日蓮大聖人的佛法。只為取得戒名,而供養宗門的話,所犯之罪將不下於宗門的謗法行徑。

 戒名原本是一個人的修行名字。就此意義而言,為廣宣流布奮鬥一生的已故會員本來的名字,不正是真正得到大聖人的讚歎與維護的尊貴佛道修行者的戒名嗎?

 一個人的名字,將隨著他的入信而得到妙法之光的照耀。許多人為廣宣流布奮力不懈。他們的名字在佛法上才是最意義深長的。

 大聖人曾對弟子四條金吾提到∶「使為鐮倉中之上下萬人,乃至日本國一切眾生,口齊稱道法華宗之四條金吾、四條金吾」(新篇御書全集1162頁)。如今,在全球的妙法信徒中,四條金吾的名字已是家喻戶曉。基於此道理,給故人另取「死後戒名」,與其說是表揚慰籍他們在天之靈,不如說是抹煞了他們生前的功績。

「引導」是禪宗所弘揚的葬儀做法
また、葬儀に関連して「引導」について確認しましょう。

 接著,讓我們來確認何謂葬儀中的「引導」。

 在佛教辭彙中,「引導」原本是指「指引誘導」眾生進入佛道。但在一貫的殯葬喪禮中,「引導」之意卻變了質,成為僧侶攝威擅勢的手段。他們以「引導」為由,在殯喪中「施起妙手」,為死者授予成佛的「資格」。

 僧侶在葬儀中誦讀引導文據說是由中國的禪宗開始的,在日本也是隨著禪宗的盛行而開始變得普遍的。

 由此可見,這是與大聖人的佛法毫無關聯的。「引導」其實是宗門受到他宗的影響,而引入的其中一種化儀,而且其方式也隨人和時代而異。

 關於引導,日有上人提到∶「舉行引導的法事時,不可只限於形式上的回向(中略)… 唯有誦經唱題,借助經典的功用,方能步上成佛之道」(富士宗學要集1卷66頁)。日亨上人曾經針對此文這樣說到∶「不可如他宗一樣,一派理論廣漠的言詞」(同177頁)。他所教示的是,不可像其他宗派一樣,引用什麼複雜的引導文。已故先人並不是因僧侶於觀念上為其引導而成佛的,追根究底,成佛是歸功於御本尊的功力的。

 日亨上人還教示,本宗的葬儀與世間一般的「因襲的、形式化的,死後由僧侶引導超度而火化下葬的慣例是完全不同的」(同163頁)。依據世間的習俗、形式,招來僧侶為故人引導超度的做法,並不符合大聖人的佛法。只有抱持信心,全心全意地祈願故人成佛,才是葬儀的應有之態。

(摘自潮出版社出版的日蓮正宗青年僧侶改革同盟《法事――常識與非常識》)

戒名 塔婆 供養

>> 特別報導
>> 回首